
中国科学院在2024年7月放出消息,说要在甘肃武威那个戈壁沙漠里建全球第一个钍基熔盐反应堆核电站,这事儿一出来就闹得挺大。实际来说,这不是从零开始的空谈,早几年他们就已经在搞实验堆了。
回头看,项目叫TMSR-LF1,是个2兆瓦的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位置就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的戈壁滩上,那地方人烟稀少,气候干燥,正适合这种高科技玩意儿不影响周边。建设从2018年9月就动工了,当时团队就几十人,后来慢慢扩到四百多人,大家伙儿加班加点,好多节假日都没歇着,就为了赶进度。
场地选址的时候,考虑了地质稳不稳和环境干扰小这些因素,挖了深基坑,装了厚屏蔽层,还得对付高温熔盐的腐蚀问题,用了新型合金材料来封泵和管路。国家核安全局在2023年6月发了运行许可,这就等于绿灯亮了。
展开剩余77%接着,2023年10月11日,堆第一次达到临界状态,中子通量稳稳地涨起来,核链式反应启动了。数据记录得清清楚楚,没出啥岔子。转眼到2024年6月17日,堆芯温度上到设计值,满功率运行了,熔盐循环泵转得顺溜,没堵也没漏。
团队在那儿监测热传输和燃料循环优化,攒了一堆数据。2024年10月8日,他们往熔盐里加钍燃料,测到钍-232捕获中子转成铀-233的反应链,还检测出镤-233,这证明了钍铀转换可行。2025年4月,在线加料操作搞定,不用停机就能补燃料,这比传统堆型省事儿多了,不用老关机修。
到了2025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公布,这堆成了全球唯一运行中的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堆,还首次拿到了钍入堆运行后的实验数据。核心设备全国产化,从设计到建,全靠自家技术。国际上好多专家一看这进展,挺认可的,说中国在第四代核技术上走在前头。
英国有个材料学教授在杂志上写文章,说要是能去现场参与,他立马飞过去。资金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出的,涉及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甘肃本地企业帮着搞物流。安全上,多层辐射屏蔽加实时监测网,废热排放控得住,不会祸害生态。
钍资源在中国探明量有28.6万吨,主要在内蒙古和江西那些矿区,按现在能源消耗算,能顶两万年用。最新勘探用钻探技术升级,又在白云鄂博矿区找到更多伴生矿,储量上到100万吨级别,有人估算够中国用六万年,但保守点说,两万年没问题。
开采成本比铀低,副产物辐射衰减快,几百年就没事儿了,不用愁长期存废料。项目一推开,全球能源圈子就议论纷纷,好多发展中国家来问技术细节,想合作。欧洲核研究组织在报告里说,中国这路子能给全球核能转型当模板。
美国能源部没公开说啥,但内部文件显示他们在重看自家钍计划。印度钍资源也多,早建了66座实验堆,但关键转化技术卡壳了。中国团队数据多,包括模拟和优化,这些会用到下一个堆上。
下一个是10兆瓦示范堆,计划2025年动工,堆芯高3米,直径2.2米,用石墨慢化中子。施工分步走,先浇基础,再装熔盐回路,冷态测试,2026年组装完,2027年注盐,2028年临界,2029年并网发电。环境评估说,没大影响。国际会议上,中国代表分享成果,大家反馈好,推动标准化。
钍这东西是天然放射性金属,银白色,空气里氧化就变灰黑。主要在独居石和钍石里以化合物形式藏着,全球储量比铀多三四倍,用起来废料只占铀的千分之一,几百年衰减完。1828年,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从挪威黑花岗岩里提出来,取名钍,来自北欧雷神。
1815年他以为在另一种矿石里找到新元素,后来发现搞错了,才在1828年确认。钍安全好,不易炸,通过熔盐冷却,高温下液态,避开高压风险。
过去核事故挺多,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厂4号堆测试时炸了,辐射量超广岛原子弹400倍,现场31人死,15年内8万人因辐射病走。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9.0级地震带海啸,砸了福岛第一核电站,1到3号堆冷却坏,泄漏放射物,7级事故,上百万吨污染水排海,海洋遭罪。
这些事儿让大家看清传统铀燃料隐患,钍熔盐堆用熔盐载燃料和冷却,温度超700度也不压爆。50年代美国提概念,设计方案,但急着出成绩,转铀去了。
中国1970年728工程起步,1971年橡树岭实验室帮着设计1吉瓦钍熔盐增值堆。2011年正式上TMSR计划,印度建堆多但转化技术没过关。2000年美国拉瑞士法国日本组第四代核论坛,研究先进堆,进展慢。
这项目验证钍燃料靠谱,计划2035年上百兆瓦示范堆,推动能源自给。国际合作会多,帮减碳。数据指导大规模用,少核废。还想用在船上,建钍堆动力货船,能跑十年不加油,革命航运。全球能源格局变,中国领跑。
发布于:河南省利众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